中浙网首发(通讯员/徐利烨 主编/王志鹏)为了更好地探讨小康历程的经验与感受,追寻人民奋勇担当的精神,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魅力家乡同筑梦,后浪奋进促小康”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6日至7月20日深入基层,于宁波慈溪、台州温岭、丽水景宁等多地展开调研,开启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建设新篇章。
访农民生活,谈时代变化
“石子路铺起来了,农用设备普及了,收入越来越高了”,实践团成员围绕“扶贫”、衣食住行变化展开提问。据慈溪当地农民回答,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经济稳步发展下,变化有三:其一,种植结构,大豆、玉米、水稻成为支柱产业;其二,机械化程度提高,由传统的人畜耕作到现在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第三,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基本问题。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扛扁担提蔬果,徒步三里摆摊行,几十年前,农民仍需早起挑担,赶集买卖。几十年后,科技创造无限可能,打破地域、时间限制。“科技的发展解放了人类双手,也为我们的农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销售途径。”温岭市农民表示,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拓宽农产品推广销售途径,其突出作用在此次疫情期间也尤为明显。通过综合数据对比,当今农民幸福生活指数远远高于几十年前早起晚睡、担忧收成的艰苦日子。
扶民族产业,重经济发展
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浙江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精准扶贫,努力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落伍。在大均有不少村民利用畲族的民族纹饰进行包装、设计,制作出一系列产品,比如服饰、玩偶、丝巾、银器等等。实践团成员通过访问了解到,从前这些产品只有到当地旅游的人才会购买,销量不佳,经营较为困难。近几年在县政府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下,扶持畲族旅游业中衍生产品的发展,纪念品、创意品等大量兴起,带动了民族产业的发展。据村民商户描述,公共平台上的群体线上销售较之前相比,个体线上销量有所进步,选择合适的销售方式,利用群体优势和科技发展,获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