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浙网首发(通讯员/汪昊天 主编/王志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丰丰厚道德资源,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培养成为我们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为深入贯彻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团一队支教团于7月21日下午围绕“孝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课堂。授课老师郭潞瑶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课堂主线,引导小朋友们走进“孝道”,重温中华传统美德。
荀灌救父,巾帼孝女
郭潞瑶老师首先为孩子们讲述“荀灌突围”的故事,西晋时期,荀崧被杜曾围困于宛城,几度派人求援而不得。年仅十二岁且为女儿身的荀灌主动请缨出城求援遭父亲拒绝,但多次祈求之下终于得到父亲的认同。荀灌凭借聪明才智巧计出城求援,周抚和石览发兵援救宛城,击退杜曾,而荀灌作为女儿身险救父,对古时候的“孝道”进行了诠释。
(荀灌突围,求援救父)
正值王莽之乱,遍地饥荒,柴米昂贵,蔡顺母子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蔡顺正在拾桑葚,不巧遇到农民起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成熟桑葚味甜,是为母亲准备的,红色桑葚酸涩,留给自己吃。”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义军,非但没有对他进行抢掠,反而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而孝子蔡顺感动强盗的故事亦流传至今。
(孝子蔡顺拾葚异器)
除了荀灌和蔡顺的故事,郭潞瑶老师还向小朋友们讲述了《范宣惜身》和《在地道里认错的君王》等故事,通过趣味故事赏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顺之道。课堂上,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孩子进行积极互动,鼓励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对于“孝顺”的理解。当然,对于小朋友们而言,用“爱”诠释孝顺或许更易于理解,郭老师以此为孩子们准备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环节,引导大墅镇的留守儿童们用最简单却又难以开口的“我爱你”表达对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常年照顾他们成长的爷爷奶奶最深切真挚的爱。
(小朋友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于孝顺的理解)
“百善孝为先。”作为青年大学生,当弘扬“事父母,能竭其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中华传统孝顺之美德;作为支教工作者,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帮助大墅镇的留守儿童们更好地理解孝顺的含义,让他们对于在外务工的父母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谅,也让他们在缺少陪伴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