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小队的成员对路上彝族人民所穿的传统服饰以及彝族的建筑和历史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阿鲁瓦凯询问着一路上所看到的彝族特有文化的起源。在采访的过程中,阿鲁瓦凯所描述的彝族民俗、文字、建筑、服饰等文化要素如一幅长轴缓缓铺开。
毕摩房是彝族传统民居房。彝族先民用泥土、竹子、木头、树皮建房,屋顶以整棵的木材一根根铺底,然后在上面铺上柴草、松针之类,最上层铺上黏土用木棒锤实。这样不漏雨,又冬暖夏凉,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和防火性能,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彝族服装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基本款式为中长裙、长衫、长裤。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国、下摆及裙脚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风格以“艳”为主;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披毡,以“暗”为主。彝族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银饰、竹编、漆器。彝族妇女多擅长刺绣,绣品丰富多样,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等,都是她们施展手上工夫的舞台,工艺独特,做工精美。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所造就的服饰审美融合在了彝族妇女的指间。 彝族人民有自己的图腾,以牛羊为主;也有自己的文字与方言,彝族的方言大概有五种,峨边的方言像白话文,简洁更口语化,而其他方言更像文言文,口音也有差异,这些多样性与差异性也意味着保护彝族方言也会更加的困难。彝族文字到现在能够辨别的也只有两千字左右。
通过阿鲁瓦凯的讲述,筑梦小队了解到了很多彝族的文化,了解到也有许多当地人民在为保护这些传统做着自己的努力,教授彝族文字,坚持手工制衣,传承以毕摩为主干的文化……彝族的文化,依托彝族人民骨子里的坚守,得以一代代传承。
从看得见的服饰到看不见的语言,人们在传承中寻找自己的归处。斗转星移,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又这样在寻找中代代相传。因为有了这些薪火相传的传承人,它就是一股泉或者一团火,真正的火不会熄灭,真正的泉不会干涸,深刻与厚重的原始文化,鲜明的地域特性,历史传承的多重品格,幻化成悠远绵长的曲调。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筑梦小队通过亲身体验彝族文化、采访彝族文化传承人等形式将峨边的彝族文化从偏远的山区传递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彝族人民和彝族文化。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使命。
余音袅袅,将一份心灵之歌在时空中渲染,成就一方地域的艺术之魂,化作丝丝缕缕的真情告慰,溶入中华民族精神里面,那万载不老的精神血液之中。
浙江理工大学 汪金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