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美食 > 食疗养生
投稿

一颗槟榔解“湘”愁:揭秘湖南老口子的槟榔情怀

文章来源:中浙网 | 编辑:章爱华 | 审核:王大鹏 | 发布时间:2020-04-27 | 爆料热线:0577-25694542

小小的槟榔,船儿的模样,游淌在岁月的长河里,承载着无数湖湘子弟的思念与情怀。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一颗槟榔,是一解“湘”愁的思乡情怀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无论是往昔还是当下,走在湖南各个城市,到处可见嘴里嚼着槟榔的人,不分男女,不论老少,他们口含槟榔,咀嚼起来沉醉其中,那微醺畅快的神韵,一度成为三湘四水大街小巷屡见不鲜的场景。可对于身处异乡的湖湘游子来说,“湘”愁就是一颗桂子油槟榔。轻啖入口,眼前一下闪过了小时候偷偷从父亲衣兜里翻吃槟榔,又或是小伙伴们凑上五分钱去买大人们不吃的“槟榔花”的场景。特别是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湖南槟榔就代表着最熟悉的“湘”愁味道。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正是湖湘游子心中的真实写照,能嚼一嚼家乡的槟榔,更是湖湘游子最大的慰藉。而身在异乡的“老口子”,每次回湘总会备上一大包湖南槟榔,让自己在外地还能一解乡愁。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一颗槟榔,也能化作民歌里艺术情怀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伴随着湖南槟榔的发展,湖湘槟榔文化应运而生。“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听着这首富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湖南民歌《采槟榔》,你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的回到那个冰纯烂漫的爱情年代,这首质朴浓香,缠绵清丽的爱情经曲,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神话,深切表达了青年男女真诚率直、矢志不渝的圣洁爱情。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据说,风靡一时的湖南民歌《采槟榔》的曲作者黎锦光就是湖南湘潭人。这位当代民歌的开拓者,呕心创作时,口中也必定少不了一块湖南槟榔。他改编湖南花鼓戏双川调之时,想必是看到了《潭州竹枝词》中所描述的场景:“风流妙剧话情杨,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这种食文化的艺术升华,又让嚼食槟榔成为湖南人的一种诗意情怀。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黎锦光先生,著名音乐家,湖南湘潭人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一颗槟榔,更表达湖湘热情豪爽的社交情怀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在古代,“槟榔”也被视为当地风土人情的一种表现,是社交礼仪的缩影。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古代用槟榔待客是一种尊客礼节,凡是结交贵族宾客,必先呈上槟榔,来表达对贵客的重视和欢迎,而这一社交礼仪更是流传至今天的湖南。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在现代社交文化里,同样也有一首流传在湖南街头巷尾的民谣:“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这句民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湖南槟榔在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与人情社交中的重要作用。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在湖南传统喜宴礼节中,仍然保留着送槟榔的习俗。新婚喜事时,新郎、新娘赠予宾客湖南槟榔,这时宾客赞道:“新娘槟榔两头翘,一口两口我不要,三口四口不为多,我要五子大登科。”在各种婚礼、生辰、乔迁等喜宴中,槟榔是礼品盘、礼品袋中的吉祥之物,取避邪消灾,升官发财之意。湖南人出门办事时、见客户谈生意时,同样也会买上几袋高端上档次槟榔,见面时将湖南槟榔作为礼品递上,礼节到了,面子也到了,在陌生人互相寒暄前,递上一口槟榔,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槟榔,对于湖湘子弟来说,早已不是“零食”那么简单,甚至不少人更是坦言,一颗小小的槟榔果,它不仅是代表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质,那醇香的槟榔味,更是伴随着湖南人长大,最接地气儿、最熟悉的味道,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它是托物言志的抒情对象;在湖南伢子社交圈里,它是最红的社交单品;在外地谋生的湖南人心里,它是不能割舍的家乡情结。XJS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文章来源:中浙网 责任编辑:章爱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浙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service@zjchina.cc 网站投稿:0577-25694542 转3号线 活动邀请:0577-25694542 转4号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