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革命史卷,马栏以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权建设的卓著功勋而彪炳史册。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中国革命英才培养的摇篮。
为深入探究这块战略重地的历史影响,加深对陕甘边革命历史的了解,7月19日上午,“寻红迹·忆峥嵘”照金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七人共同参观了马栏革命纪念馆。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马栏时称“小关中”,是关中分区的“心腹”,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明显。它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进基地,也是许多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还是我党我军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国共两党两军才视其为战略重地而互不相让,封锁与反封锁、磨擦与反磨擦、革命与反革命的战火在这里持续了二十多年。
驻足纪念馆前,一座雄伟壮观的纪念碑映入眼帘,这座丰碑是马栏山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和人民丰功伟绩的记录。移步至纪念馆的前院,一棵核桃树屹立挺拔,这是习仲勋同志于1941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已枝繁叶茂。中国红色政权就像这棵核桃树一样在全国范围开花结果,成就今天的累累硕果。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派习仲勋等来到关中特区,开展了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素质。同时关中分区开展土地登记,保障了农民的地权,减租减息运动使群众负担大大减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开展劳动竞赛,极大地推动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建设。为保卫边区和支援抗战,关中分区开展了军事训练,地方武装的素质和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建设方面,关中特区安置移民,教育改造二流子,开展了妇女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这一系列举措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军民一家,万众一心共创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挑起内战,妄图一举荡平陕甘宁地区。关中分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做足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迎头痛击了来犯之敌。1947年,在胡宗南部的猛烈进攻下,关中分区政府、驻军及群众被迫撤离马栏。至年底,在关中地区上下一心的反击下,马栏终于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8年,在关中地方武装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摧毁国民党地方政权,解放了关中地区。
革命不只是舍生忘死的战斗,军事建设只是革命的一部分,革命更是在夹缝中谋生存,生存中谋发展,发展中谋取最终的胜利。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思想建设等同样是革命征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战争年代,马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为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革命老区军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族侵略的坚定决心使我们动容。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革命前辈们不骄不躁、稳扎稳打的优良作风。没有任何的成功能够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摘得最后的硕果。只有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其永葆青春,这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值得深入学习和传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