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投稿

探寻“千万工程”共富密码,聚焦非遗赋能乡村文旅

文章来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 编辑:章爱华 | 审核:王大鹏 | 发布时间:2025-03-24 | 爆料热线:0577-25694542

在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和2024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提出“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的协同目标的背景下,非遗传承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重要议题。为响应国家号召,探索非遗赋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走基层,传承非遗正青春”调研团队到瑞安各个非遗村进行参观学习,于2023年7月至2025年3月开展名为《“千万工程”视角下的非遗赋能乡村文旅协同发展研究——以瑞安非遗村的实践考察为例》的课题调研寻访。团队深入温州市瑞安市文旅局、团市委、忠义街、平阳坑镇、马屿镇、木活字印刷村、蓝夹缬村、鼓词传承村、竹编村等非遗文旅相关地点,拜访文旅局、团市委和各个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村干部、非遗传承人、游客、文旅企业负责人及村民,对近12名传承人及1200余名受众进行跟踪调研。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系统性探索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路径与创新实践,旨在为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提供鲜活案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图为小分队走访非遗馆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瑞安市非遗馆,作为瑞安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展陈内容,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非遗馆以“云山云水”为主题,巧妙结合瑞安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脉络,将展陈内容划分为序厅、云江乐舞、云江烟火、云江匠心等四大单元,通过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全面展现了凝结着代代瑞安人民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历史影像、场景还原、视听播放、手工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现了凝结着代代瑞安人民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图为小分队参观瑞安市非遗馆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在谈及鼓词的创新与传承时,瑞安市非遗中心副主任钟晨晨强调,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在传承过程中,应以传统曲目为核心,注重鼓词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同时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她认为,鼓词与现代音乐、舞台剧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需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避免过度商业化。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瑞安市文广旅体局非遗中心副主任钟晨晨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此外,钟晨晨主任提到,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为鼓词带来了更多曝光机会,但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涵被简化或娱乐化。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既让非遗艺术“活”起来,又让文化精神“传”下去。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通过本次访谈,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复杂性与重要性。钟晨晨主任的见解为非遗赋能乡村文旅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也为团队后续调研报告的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调研小队向游客发放在瑞安东源非遗文旅调研问卷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团队还来到了平阳坑镇东源村进行调研,该村的村书记给队员分享了自身的经历,他提到,目前从事木活字印刷技艺学习的人群,多集中在30-50岁的中青年阶段。殷切呼吁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学习队伍中来,同时倡导让这一古老技艺走进更多元化的展示与表演场合,例如文化创意集市、艺术展览等,以此提升其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他还强调,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精准找到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点,从而让这一承载着瑞安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图为采访东源村吴书记、协山村书记黄益科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图为采访木活字非遗传承人吴魁兆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调研小队向游客发放调研问卷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调研发现,瑞安非遗不仅是历史长河沉淀下的瑰宝,更是现代瑞安城市发展的文化基石。位于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瑞安市东梨民艺博物馆,建筑面积 700 平米,集植物染藏品展示、研学培训、文化交流于一体。创办者马虢、徐夏怡夫妇多年来深耕木活字、多彩夹缬技艺,将这里打造成 “古时印染四大缬” 技艺传承的核心阵地,让古老非遗技艺在博物馆中重焕生机。温州地区完整保留的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便是最好的见证。其中,蓝夹缬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印染 “四缬” 之一,从制靛、制作雕版到印染,工序繁杂、工艺精湛,堪称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间智慧,生动展现传统民间文化。非遗博物馆馆长王河生在察觉蓝夹缬技艺濒危后,毅然放下手头事务,怀抱保护传统文化、助力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牵头成立马屿靛青合作社。发展至今,合作社跨区域吸纳 150 余名农户,投身靛青种植、炼制及蓝靛青印花布工艺制作,为蓝夹缬技艺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蓝夹缬和体验木活字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传承人王河生馆长展示蓝夹缬技艺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走基层,传承非遗正青春”团队带着对瑞安非遗传承发展的深切使命感,全身心投入调研工作,期望为瑞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新活力。在城市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瑞安非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传承模式,为非遗赋能乡村文旅、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经验。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本次调研活动“乡村振兴走基层,传承非遗正青春”团队也将继续深入挖掘非遗的价值,探索更多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为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贡献力量,让非遗成为浙江城市发展中一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作者: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滢如 蒋财懂 陈艳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lcN中浙网 – 中国浙江网_浙江省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

文章来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章爱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浙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service@zjchina.cc 网站投稿:0577-25694542 转3号线 活动邀请:0577-25694542 转4号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