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点,少数民族村落发展前景
浙江理工大学十二团二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浙江杭州桐庐莪山畲乡民族村开启志心书院耕读活动。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让那些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找回应有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延续,这是许多关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人的共同心愿。
在发展村寨旅游过程中,我们还常常面临保护文化和发展商业之间的平衡问题——要么商业过强,以至于影响到村民的主体地位,要么退行到流量不足,以至于难以支付保护成本。而要维持住这个平衡状态,既需要管理部门的高度协调能力,也需要村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普遍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常常希望达到三个目标:把老房子留下来、把当地的村民留下来、省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民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留下它们才能留下一个民族的历史;村民是村寨的主人,失去主人的村寨也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资金问题对于很多贫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说是必然要考虑的一个难题。
三个目标都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又很难做到“三全其美”。如果想达到前两个目标留房又留人,那么投资商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国家势必要补贴巨额资金来修缮和维护老房子,补贴村民以鼓励他们继续在老房子里居住,同时还需设法提高村民收入,让他们不再外出打工,这就难以做到省钱。但如果国家把这些维护成本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投资商,那就很可能造成过度商业化,甚至出现开发商把村民全部被迁走的情况。最糟的就是老房子留不住。村民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自发地把老房子拆掉,换成混凝土房子,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经济管理学院“国风小队”实践团队(十二团二队小分队)报送信息
通讯员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