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疫情、洪水等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外语服务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地志愿团体积极参与,为疫情下的对外沟通提供了重要语言支持,应急语言外语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设也成为各地深化应急管理的重要一环。
在常住外籍人口达4.6万人的浙江,就有这样一支“语言大白”队伍,他们是Trans On云同传平台联合全国近百家高校外语学院发起的“语言大白”公益行动的践行者,他们大多是来自高校外语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在Trans On App在线提供疫情防控、外贸发展等社会应急、公共等事件中的外语翻译服务。
“语言大白”公益行动打造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元协同的服务新范式,这离不开参与发起的高校外语学院的全力支持。对于这种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新型云翻译服务模式,高校外语学院的领导者们是如何看待的呢?疫情之下,应急语言外语人才体系将如何打造,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四位参与本次公益活动的浙江高校院长代表。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彭国珍:应急外语服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突发事件呈现多语种态势,而应急外语服务就变得非常重要。由于应急外语服务本身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等特点,因此,推进社会应急外语服务建设,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多元协同。
对于这一点,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彭国珍院长在“语言大白”公益活动中感触很深。
“疫情之下,无论面对公共危机事件,还是常态化社会应急需求,应急外语服务作为处理突发事件中语言沟通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一国一城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国际形象。尤其是在杭州这样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对于外语服务需求不只是在公共应急领域,还有很多个性化应急需求。”
彭国珍院长表示自己曾采访过一些在杭州的外国人,发现其中不少人对于涉外政策,如疫情防控期外籍人士的酒店住宿、租房居住等规定有不少疑问,但往往缺少常态化的输出窗口和信息解答渠道,容易造成服务缺失,甚至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构建应急外语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不容小觑。
那么,如何让应急外语服务体系更加顺畅、高效?彭国珍院长给出的答案是“加强顶层设计”。
她阐释了两个关键点:第一点是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因为应急外语服务往往时间紧迫、类型多样、任务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区域,所以亟需建立各级政府总体协同,高校、企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多元协同的工作机制。第二点是向科技借力。比如在本次‘语言大白’公益行动中,我们学校的志愿者就借助Trans On数字化云同传平台,2分钟内就能接单,为需要帮助的人解决语言问题,大大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平台发布的数字化语言资源库、标准化术语库等,实现跨区域共享,提升了语言服务效率。”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炳: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次“语言大白”志愿者队伍里,文炳院长领队的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是较早“成团”的一支。在活动中,学生们的社会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也是他们在课程之外,进行语言实践的一次创新尝试。
“传统的翻译服务,或许只停留在努力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应急语言服务对翻译人才的社会责任、应急服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其实有了进一步要求。对我们高校来说,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除了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社会实践层面也必不可少。”
文炳院长分享了他在这两方面的心得。“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通过增加应急语言服务相关课程及专业方向,来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在社会实践层面,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度。目前外语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性活动参与相对较少,参与方式也较单一,我们希望可以在更多维度去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
“这次Trans On的在线参与的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参考。”文炳院长介绍到,在应急外语服务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医学专业术语、心理学相关知识等外语专业之外的障碍。通过Trans On的线上培训和线上服务实践,在拓展学生们知识边界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这次演练,将高校外语资源与社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让学生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线上方式,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为他们未来择业和更好的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应急语言服务的更大舞台
作为对外开放的发展高地,浙江不仅是外贸大省,还是各类国际峰会、经济论坛、国际赛事等世界级活动举办地,而且浙江独具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叠加优势。完善的应急语言服务,不仅解决实际语言需求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城市的语言能力和整体综合实力,能够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分享了对应急外语服务的见解。他认为疫情爆发后,应急语言服务在医患沟通、防控信息翻译传达等方面,发挥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应急语言服务常态化机制、应急语言服务标准体系、应急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李丹弟院长指出,在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下辖城市,目前的公共外语服务主要集中在重大外事活动期间的专项服务,比如G20峰会多语服务平台96020等,但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在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下,应急语言应用,要把应急语言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建立起来。
在疫情暴发初期,浙江工商大学外语学科师生就利用专业特长,为海外援助顺利到位保驾护航,积极为中国发声正名,为助力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疫情常态化下,学校参加了城市“语言大白”服务,也是外语学科师生社会服务意识及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
此次Trans On联合浙江多所高校外语学院发起的 “语言大白”公益行动,发动浙江高校学生志愿者全天候在线,实时提供多语种的线上翻译服务,为应急外语的常态化机制建设提供了参考。Trans On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同时发布了多语种术语库,为应急语言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也将在深化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构建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发挥卓越价值。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骆传伟:把服务做好是难而有价值的事
作为一个外语人,应该怎么样去更充分的为社会服务?在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骆传伟看来,关注社会需求和注重专业实践应该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学院会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时事话题,把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场景中。此外,语言服务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实践非常重要,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他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志愿者服务是浙师大外语学院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这次“语言大白”公益行动在学院公众号一经推送,院系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专业的学生都纷纷响应,成为在线翻译服务的重要生力军。
通过参与这次公益行动,骆副院长对公共应急外语服务也有了新的感受。“公共应急外语服务的完善,需要提升全社会的服务意识,还需要组织去推动。公共服务不能完全靠政府去提供,也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公益性机构,或者商业化机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
“Trans On这种线上云服务的形式很有价值,它用更少的成本,更大的去整合人才等资源,是一种值得去深入探讨的应急服务模式。手机APP比单一的语音通话、视频通话更加灵活多样,相比传统的电话服务,有了更多的功能,让服务更加及时而有温度。这样一来,寻求服务的朋友就能够感受到简约顺畅的翻译服务带来的便利。”骆副院长还补充到,“实际上,这是一件难而有价值的事情,是需要不断付出很多努力去探索的事情,但是很值得去做。”
无论是疫情的防控,还是对外贸易,应急外语服务越来越重要,Trans On携手各大高校和外语志愿者,积极响应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需求,通过行动实践和学术共创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为应急外语服务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方案,也体现了运用语言能力服务国家需求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